PRODUCT CLASSIFICATION
產品分類摘 要:目前,高層建築中大體(ti) 積混凝土的應用愈來愈多,防止溫度裂縫的出現顯得尤為(wei) 關(guan) 鍵。結合作者實踐,介紹了在大體(ti) 積混凝土結構測溫過程中熱電偶法易出的問題及控製措施。
關(guan) 鍵詞:大體(ti) 積混凝土;布置;測溫;控製;熱電偶
1 熱電偶測溫技術
1.1 測溫儀(yi) 器
建築測溫線;
TH-212型建築電子測溫儀(yi) ,精度0.2℃,量程-30℃~130℃;
銅熱電偶溫度傳(chuan) 感器。
1.2 熱電偶的埋設
(1)所有熱電偶的埋設,必須按測溫布置圖進行編號,以3~5個(ge) 為(wei) 一個(ge) 測點,3~5個(ge) 測點為(wei) 一個(ge) 區,每個(ge) 熱電偶均得編號,並在埋設前進行測試檢驗。
(2)熱電偶必須在鋼筋綁紮完畢和混凝土澆注前安好,需綁紮在橫向較粗鋼筋的下側(ce) ,測溫線應綁在鋼筋上, 其溫感部位應處於(yu) 測溫點位置, 並不得與(yu) 鋼筋直接接觸。
(3)按照施工平麵位置的布點,用一根大於(yu) Φ12的鋼筋,其長度為(wei) 澆注層厚度或牆體(ti) 厚度加20~30mm,溫度傳(chuan) 感器采用鋼絲(si) 或膠布固定,且與(yu) 鋼筋之間要有隔離層。
(4)測溫線插頭留在外麵,並用塑料袋罩好,避免潮濕,保持清潔,留在外麵的測溫線長度應大於(yu) 20cm, 並按上中下順序分別綁紮,每組測溫線在線的上段做上標記, 便於(yu) 區分深度。
1.3 測溫點的布置
(1)混凝土橫斷麵寬度為(wei) 120cm時,一個(ge) 斷麵至少布三個(ge) 熱電偶,牆中心處一個(ge) ,兩(liang) 側(ce) 距牆表麵10cm處各一個(ge) (如圖1)。
(2)牆體(ti) 寬度為(wei) 120cm~250cm時,每個(ge) 斷麵至少布五個(ge) 熱電偶,在前麵的基礎上,距牆表麵到中心距離的一半處再各布一個(ge) 。
(3)橫斷麵布點一般間距為(wei) 30~60cm;高度上、下布點,牆中心一個(ge) ,在距牆頂部50~80cm處布一個(ge) 點;牆體(ti) 縱向布點距離為(wei) 5~10m,中間部位也可交錯布點。
(4)基礎混凝土有側(ce) 模,高寬比大於(yu) 1時按牆體(ti) 測溫點布置。
(5)如基礎沒有側(ce) 模,或用磚砌側(ce) 模以及高寬比小於(yu) 1時,可適當減少兩(liang) 側(ce) 麵測溫點(如圖2)。
1.4 測溫要求
(1)一般在混凝土澆注完畢後10h開始測溫,每班定時測定混凝土的入模溫度和氣溫,以後每隔2-4小時測一次。
(2)溫度變化主要為(wei) 三階段,升溫階段每2h記錄一次,降溫階段每4h記錄一次,一周後4~8h記錄一次,直至混凝土中心溫度與(yu) 表麵溫差小於(yu) 25℃為(wei) 止。
(3)測溫工作不分晝夜24h連續進行,從(cong) 入模開始,7d內(nei) 每2~4h測一次,7d後每4~8h測一次,應少檢測14d,好為(wei) 28d。
(4)測溫數據應認真仔細記錄分析,及時向委托單位匯報結果,以便對混凝土的溫控實施更及時的養(yang) 護措施。
2 測點布置及控製
(1)牆體(ti) 每區布點數量根據牆厚確定,實際測溫布點大多都是按三點布置,而不考慮牆體(ti) 厚度。
(2)基礎布點如圖2所示:根據基礎分區澆注部分按照對角線方向,分三個(ge) 區。
而實際布點中往往為(wei) 了測溫方便,基本都是布兩(liang) 個(ge) 區,省略或者是忽視了中間部位測溫點的綁紮。
(3)測溫主要是控製大體(ti) 積混凝土內(nei) 外的溫度差。
顯然從(cong) 外到內(nei) 溫度是逐漸升高的,離中心越近,其溫度差就越小,而有些測溫單位人員正是利用這點,在布點過程中不按照熱電偶距表麵10cm的要求布點(如圖3),實際尺寸大於(yu) 10cm,這樣實際測溫數據肯定滿足大25℃的要求,便於(yu) 施工測溫方案、資料的整理。這種表層概念不清的做法是不允許的,不但降低了測溫人員的警惕性,使其不能正確指導養(yang) 護,而且很可能造成混凝土裂縫,嚴(yan) 重影響結構質量。
(4)不論是牆體(ti) 還是基礎,布點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分區數量明顯少於(yu) 按標準規定計算的個(ge) 數,而且一味的隻求施工及測溫的方便,所選的點沒有代表性。
(5)布點編號完畢後,現場施工人員及工人對其不了解,大多根本不聞不問,造成測溫與(yu) 施工這兩(liang) 個(ge) 緊密相扣的過程脫節,致使在澆注過程中塑料袋破裂、熱電偶破壞,測溫工作無法開展。
3 測溫過程的控製
(1)目前現場澆注大多使用商品混凝土,測溫時對其入模溫度記錄不全,更甚者認為(wei) 無關(guan) 緊要,根本就不記錄;澆注時大氣溫度也是不記錄或記錄次數太少,忽略大氣溫度與(yu) 混凝土表麵溫度之差應控製在30℃以內(nei) ,也沒有考慮天氣情況影響。
(2)混凝土3d左右溫度將會(hui) 達到峰值,以後開始降溫,大體(ti) 積混凝土的降溫速率一般不宜大於(yu) 2℃/d,但是測溫中,大多委托方和測溫人員一味追求降溫,忽略其速度太快也會(hui) 產(chan) 生裂縫,所以要嚴(yan) 格控製降溫速率,不能隻顧著施工進度。
(3)測溫工作要24小時連續,白天大都能做到按時記錄,而晚上測溫工作往往存在很多問題。由於(yu) 晚上大氣溫度較低,往往是溫差增大的危險期,而晚上施工人員休息,委托單位無人監督過問,大部分測溫人員就不能按時測溫記錄,即使溫差增大,養(yang) 護工人也是不能配合采取有效預防措施,值得注意。
(4)測溫工作按晝夜至少要連續觀測14d,實際大部分測溫單位在7d左右就停止測溫,施工單位更是沒有後期的養(yang) 護,其溫度變化當然不得而知,很可能影響到混凝土後期強度的發展。
(5)測溫中基本都是一個(ge) 主測溫區,應該設置輔助測溫點,防止其它測溫區因某種原因而失效,此時利用輔助點仍可得到溫度數據。條件允許,或對於(yu) 重要工程,應利用兩(liang) 種不同的測溫器材和測溫手段進行比較,達到相互參照,以利校核,使測溫數據更為(wei) 準確、完整,保證工程質量。
4 結束語
防止、控製大體(ti) 積混凝土由於(yu) 溫升產(chan) 生裂縫是其結構施工中常見,也是較難解決(jue) 的問題之一,但由於(yu) 混凝土本身的特性,溫度裂縫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們(men) 隻能采取相應的措施來控製有害裂縫的出現。
影響混凝土裂縫的因素相當複雜,如水泥品種及用量、混凝土入模溫度、環境溫度、風速、施工方案、配筋率、幾何尺寸、混凝土本身的導熱性能、收縮變形等等。所以要控製裂縫的出現也是一個(ge) 相當棘手的問題,混凝土生產(chan) 要進行事前、事中、事後的全過程監控,除優(you) 化其原材料、加入外加劑,嚴(yan) 格控製澆注過程外,更應對測溫這一多變的環節進行嚴(yan) 格控製,但實際中往往得不到重視,施工人員與(yu) 測溫人員之間脫節,嚴(yan) 重影響混凝土的質量。
二、產(chan) 品分類
1、HO-3大體(ti) 積混凝土測溫儀(yi) :目前一般采用射頻和GPRS兩(liang) 種模式傳(chuan) 輸信息。距離為(wei) :射頻:<1500米和0.1-0.3度
2、HO-3大體(ti) 積混凝土測溫儀(yi) :目前一般采用射頻和GPRS兩(liang) 種模式傳(chuan) 輸信息。距離為(wei) :射頻:<1500米和GPRS:無限製。采集器模式,可接1-100個(ge) 采集器,由小型主機接收各個(ge) 采集器的信號,采集器一台可接8個(ge) 點。測試精度0.1-0.3度
3、TH212建築電子測溫儀(yi) /混凝土測溫儀(yi) :目前為(wei) 簡單的混凝土測溫儀(yi) ,單通道小表,一次隻能接1個(ge) 點,一般為(wei) 布點幾十或上百個(ge) 點,由小表隨插隨得所得數據。測試精度萬(wan) 0.5度。
三、溫度采集探頭
測溫探頭采用美國進口的DS18B20,精度為(wei) 0.3級,數字化顯示,測溫準確,性能穩定。同時用不鏽鋼殼體(ti) 灌膠封裝,防水性能好。另外如果需要更高溫度的測量的要求,可以更換測溫範圍更高的溫度傳(chuan) 感器,測溫範圍為(wei) -200℃ ~ +600℃.標配傳(chuan) 感器延長線為(wei) 1米(特殊需要可以定製)
TD-12混凝土無線測溫儀(yi) /大體(ti) 積混凝土測溫儀(yi)
應用領域
客運專(zhuan) 線、高速鐵路工程中大體(ti) 積混凝土箱梁養(yang) 護測溫
公路、鐵路建築施工中橋梁及橋墩澆築時的溫度監測
高層建築大體(ti) 積混凝土低基承台、框架澆築時的溫度監控
水利施工中大體(ti) 積混凝土大壩壩體(ti) 溫度監控等
符合標準
GB50496-2009《大體(ti) 積混凝土施工規範》
GB/T51028-2014《大體(ti) 積混凝土溫度測控技術規範》
關(guan) 鍵詞
無線測溫儀(yi) /大體(ti) 積混凝土測溫儀(yi) /無線多點測溫儀(yi) /大體(ti) 積測溫儀(yi) /無線傳(chuan) 輸式測溫係統/無線傳(chuan) 輸式測溫儀(yi) /測溫儀(yi) /混凝土測溫儀(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