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 CLASSIFICATION
產品分類我國在地熱開發利用上還有一些關(guan) 鍵技術瓶頸沒有突破。但關(guan) 鍵技術並不能*代表中科院地熱研發的挑戰,真正的挑戰是,探索一條發展中國地熱能的道路。
進入供暖季以來,“霧霾圍城”的重汙染天氣在我國多個(ge) 區域連續出現,令國人不堪其擾。減緩霧霾,用清潔能源替代燃煤成為(wei) 當務之急。而在眾(zhong) 多清潔能源之中,地熱能近來被寄予厚望,新近出台的《地熱能開發利用“十三五”規劃》便是明證。
“我國地熱資源分布與(yu) 當前霧霾高發區域的分布,可以說是十分巧合的吻合。開發利用地熱資源,的確可以緩解霧霾——至少可以解決(jue) 一部分問題。”中國科學院地熱資源研究中心主任龐忠和近期在中科院地質與(yu) 地球物理所舉(ju) 辦的“地熱座談會(hui) ”上說,中國地熱資源家底厚,開發利用前景巨大。但他同時談到眼前的挑戰:我國目前對地熱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主要在3km以內(nei) 的淺層,中深層地熱開發如何規模化和可持續?
“中國地熱資源的開發利用到底應該怎麽(me) 做?”國家地熱能技術委員會(hui) 名譽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汪集暘在主持上述座談會(hui) 時提出,在這個(ge) 問題上,中國科學院應該發聲,中國科學院的工作應該更有顯示度。
這個(ge) 小型的“地熱座談會(hui) ”上,發言席上坐著的都是地學界的院士專(zhuan) 家。曾獲2012年國家科技獎的兩(liang) 院院士鄭哲敏,中國科學院院士陳運泰、葉大年、劉嘉麒、孫樞、滕吉文、翟明國、吳福元等紛紛為(wei) 中國地熱發展之路建言獻策。
“中科院地熱研發中心”
“據我所知,中國科學院很多單位都做了許多跟地熱開發利用有關(guan) 的事情,但是沒有聯合起來。”汪集暘希望成立一個(ge) 類似“中科院地熱研發中心”這樣的平台,把中科院從(cong) 事地熱研發的力量整合起來,用抱團取暖代替單打獨鬥,以“發揮更大作用,把國家地熱開發利用事業(ye) 做得更好”。
汪集暘說,成立一個(ge) 中科院層次的“地熱研發中心”,不是要求成立一個(ge) 實體(ti) ,更不是向院裏要經費。“就是希望構建一個(ge) 平台,加強頂層設計,真正紮紮實實做一些利國利民的事情。”
他舉(ju) 了一個(ge) 例子。一次,汪集暘看到中科院院士王之江帶領的中科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的研究隊伍,早在2009年就開展了一項“采用激光開發地熱發電”的研究工作。“一般來講,鑽探費用約占到地熱開發成本的60%,而使用激光鑽井可望大幅度降低地熱發電成本。”
“不僅(jin) 能降低成本,激光鑽井速度也快。”汪集暘說,地熱開發會(hui) 牽連到鑽探、換熱、發電等各種技術,既有整體(ti) 性也有交叉性,各方開展合作可以為(wei) 地熱開發各環節提供新技術手段,十分必要。
“盡早成立中國科學院的地熱研發中心,還可以以中心為(wei) 平台,積極承擔國家重大地熱研發任務,這是責無旁貸的。”龐忠和說。
“90後院士”鄭哲敏專(zhuan) 程參加座談會(hui) ,他在發言中表示,科研院所之間確實需要加強溝通,“很多學科、理論是有交叉的,應該有些交流和交換意見的機會(hui) 。不同行業(ye) 之間互相啟發,有時候這種作用是很大的。”同時,在這個(ge) 意義(yi) 上,還可以醞釀一些新的課題、新的研究方向。
與(yu) 會(hui) 的院士專(zhuan) 家均對成立相應合作平台的建議表示讚賞,並一致在向院領導匯報的建議書(shu) 上簽字。
如何發揮作用
鄭哲敏提出,“中科院地熱研發中心”的成立初衷毋庸置疑,而其終要起作用、起多大作用,就“需要下大功夫了”。
“我認為(wei) ,這個(ge) 中心在地熱能基礎研究和調查方麵、在理論層麵的判斷和證實等方麵可以做得深一些、做得多一些,這將對下一步地熱開發有很大好處。”鄭哲敏建議說,“中心”的定位應該清晰,特別是“不能代替產(chan) 業(ye) 部門做事”。
“在地熱開發的產(chan) 業(ye) 層麵,科學院可能隻能做一些示範性的工程或新技術的推動。”孫樞也提議道,地熱能開發可分為(wei) 地熱分布規律基礎研究和地熱資源的開發兩(liang) 大塊。理論研究方麵,中科院地質與(yu) 地球物理所、廣州能源所、武漢岩土力學所、上海光機所等科研院所占有優(you) 勢,而開發利用的“大頭”可能是資源勘探公司的強項。
翟明國則認為(wei) ,除了聯合各研究所,一些有意進軍(jun) 地熱能行業(ye) 的企業(ye) 也可以“拉過來”,成立聯合研發中心。“我們(men) 總講‘科技創新企業(ye) 為(wei) 主’,我看是‘技術創新企業(ye) 為(wei) 主’才對,企業(ye) 隻關(guan) 注對提升效益有用的技術。”
汪集暘表示,目前的確有企業(ye) 希望涉足地熱能。神華、中石化等企業(ye) 甚至已經展開行動。
在發言中,滕吉文非常關(guan) 注成立研發中心對地熱發電的推動。他表示,當前我國對可用於(yu) 發電的地熱資源的探查有待進一步加強:“有許多問題待解答,比如首先要回答地下存不存在幹熱岩?幹熱岩溫度梯度是多少?孔隙度是多少?滲透率是多少?範圍多大、體(ti) 積多大?有沒有熱源?熱源的壽命有多長?這一係列的問題,都是當前要考慮的。”
“地表一些高熱流值地區,地下不一定是幹熱岩。一般井口八九十度以上、下麵200度以上才能發電。這是能不能發電的關(guan) 鍵所在。”滕吉文提出,在發電的問題上要下大力氣,查明上述一係列問題之後才可以考慮投資地熱發電。“這個(ge) 問題需要很好地解決(jue) 一下。盡管我國中低溫利用很好,但發電仍很難。”
因重感冒未能參加討論的中科院院士石耀霖也致信關(guan) 注地熱發電問題:“支持科學院對地熱先導性研究發揮作用。科學院應該對地熱發電的各個(ge) 環節進行成本分析,針對性地發展新技術,解決(jue) 關(guan) 鍵環節成本問題,為(wei) 產(chan) 業(ye) 界做出示範工程,這可能是一個(ge) 關(guan) 鍵。”
目標務求清晰
“地熱是地質界跟地球物理界交叉好的一個(ge) 學科,聯合起來的初衷是非常好的。”陳運泰提出,要得到決(jue) 策層真正重視和支持,成立“中科院地熱研發中心”的目標務求清晰。“霧霾是眼前問題,而清潔能源和綠色能源既是眼前問題又是長遠問題。成立這樣一個(ge) 研發中心,也許在長遠問題上會(hui) 有重要貢獻。但對於(yu) 治理眼前霧霾,是否有明顯的貢獻,要從(cong) 可操作性等方麵加以論證。”
陳運泰指出,盡管我國地熱資源豐(feng) 富,但利用水平遠不如新西蘭(lan) 這些地熱利用國家。“成立的建議還要說清楚具體(ti) 目標,如不僅(jin) 解決(jue) 基本理論問題,成熟技術也要推廣應用,其次是能夠為(wei) 社會(hui) 、為(wei) 國家做到什麽(me) 程度。目前一提起清潔能源,人們(men) 聽了都會(hui) 接受,但要有一定把握,對治理霧霾、淨化空氣有多少直接的貢獻,我覺得目前論述還是不夠,需要再加強一下。”
“除了把國家地熱能源分布狀態搞清楚、把中心的能力講清楚之外,我認為(wei) 還要明確提出東(dong) 部和中東(dong) 部作為(wei) 利用地熱的重要區域。”翟明國建議,無論地熱能用於(yu) 發電還是供暖,以後不能隻說“羊八井”,要把地熱能對我國能源的貢獻“搞出一套基礎數據來”。
“要讓人們(men) 看到,中科院地熱研發中心是從(cong) ‘個(ge) 燒餅’吃起,一直吃到後一個(ge) ,做隻有科學院能做的。同時各部門結合可以各自發揮長處,做一些試點性的、開創性的工作。”翟明國提出。
龐忠和的想法也異曲同工:“我國在地熱開發利用上確實還有一些關(guan) 鍵技術瓶頸沒有突破。但關(guan) 鍵技術並不能*代表中科院地熱研發的挑戰,真正的挑戰是,探索一條發展中國地熱能的道路。”
(來源:新能源網)
我司深井地熱監測產(chan) 品係列介紹:
1.0-1000 米單點溫度檢測(普通表和存儲(chu) 表)
2.0-1000 米淺層地溫能監測(采集器采用低功耗、攜帶方便;物聯網 GPRS 無線傳(chuan) 輸至 WEB 端網絡;單總線結構,可擴展 128 個(ge) 點;進口 18B20 高精度傳(chuan) 感器,在 10-40 度範圍內(nei) ,精 度在 0.1-0.2 度)
3.0-3000 米單點溫度檢測(普通顯示,隻能顯示溫度,沒有存儲(chu) 分析軟件功能) 4.0-10000 米分布式多點深層地溫監測(采用分布式光纖測溫係統)
4. 0-10000 米分布式多點深層地溫監測(采用分布式光纖測溫係統:分布式光纖溫度監測係統細分兩(liang) 大類:1.井筒測試 2.井壁測試)
5.0-1200 米 NB 型液位/溫度一體(ti) 式自動監測係統(同時監測溫度和液位兩(liang) 個(ge) 參數,MAX 耐溫 110 攝氏度)
6.0-7000 米全景型耐高溫測溫成像一體(ti) 井下電視(同時監測溫度和視頻圖片等)
7. 0-200米地埋管地源熱泵係統熱響應測試(有車載式/便攜式/組合式三種)
有此類深井地溫項目,歡迎新老客戶朋友垂詢!
關(guan) 鍵詞:地熱井分布式光纖測溫監測係統/分布式光纖測溫係統/深井測溫儀(yi) /深水測溫儀(yi) /地溫監測係統/深井地溫監測係統/地熱井井壁分布式光纖測溫方案/光纖測溫係統/深孔分布式光纖溫度監測係統/幹熱岩/幹熱岩發電/幹熱岩地溫監測/地熱井測溫係統/地熱井測溫儀(yi) /地熱井監測係統/地熱監測係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