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 CLASSIFICATION
產品分類GB/T51028-2015
大體(ti) 積混凝土溫度測控技術規範---大體(ti) 積混凝土溫度控製
6 大體(ti) 積混凝土溫度控製
6.1 一般規定
6.1.1 大體(ti) 積混凝土溫度控製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大體(ti) 積混凝土施工規範》GB 50496有關(guan) 規定。
6.1.2 當出現下列情況之一時,宜采用水冷卻方式控製大體(ti) 積混凝土溫度:
1 經計算或實測混凝土試樣的中心溫度大於(yu) 80℃;
2 混凝土的厚度大於(yu) 2500mm、強度等級大於(yu) C50,且混凝土入模溫度大於(yu) 30℃;
3 當其他需要控製混凝土的中心溫度時。
6.1.3 采用預埋冷卻水管進行冷卻時,應進行水冷卻係統參數設計。
6.2 保溫保濕養(yang) 護
6.2.1 大體(ti) 積混凝土澆築前應根據本規範第4.2.3條的測定結果,按現行國家標準《大體(ti) 積混凝土施工規範》GB 50496計算保溫層厚度,製定養(yang) 護方案。
6.2.2 混凝土抹麵作業(ye) 結束後,應及時進行保濕養(yang) 護。
6.2.3 根據混凝土內(nei) 部溫度變化的實時監測結果進行保溫養(yang) 護。
6.2.4 施工作業(ye) 環境溫度低於(yu) 5℃時,應進行混凝土的保溫、保濕養(yang) 護;當環境溫度高於(yu) 5℃時,根據混凝土內(nei) 部溫升情況,可推遲保溫養(yang) 護。
6.2.5 大體(ti) 積混凝土保濕養(yang) 護時間不應少於(yu) 14d。
6.2.6 特殊情況下混凝土的養(yang) 護,應製定相應技術措施。
6.3 水冷卻係統溫度控製
6.3.1 冷卻水管宜采用管徑20mm~50mm的金屬管或塑料管,管徑可按本規範附錄B的規定計算。
6.3.2 冷卻水管直徑及水平方向管間距應符合表6.3.2的規定。
表6.3.2 冷卻水管直徑及水平方向管間距
管材 | 塑料管 | 鋼管 |
管徑(mm) | 20~40 | 20~50 |
管間距(m) | 0.8~1.5 | 1.0~2.0 |
水流速(m/s) | 0.8~1.0 |
6.3.3 水冷卻係統宜按下列規定:
1 當混凝土厚度不大於(yu) 3.0m時,宜采用單層多回路水冷卻係統。每個(ge) 回路單元水管長度為(wei) 150m~200m;冷卻單元寬度為(wei) 5m~10m。冷卻水管宜按本規範附錄C布置在混凝土的中間部位。
2 當混凝土厚度大於(yu) 3.0m時,可沿厚度方向布置兩(liang) 層或多層冷卻水管係統,各層冷卻水回路的層間距宜為(wei) 1.5m。
3 布置多回路冷卻係統時,宜在進水口處安裝冷卻水穩壓裝置。
4 冷卻水管距混凝土邊緣距離為(wei) 1.5m~2.0m。
6.3.4 冷卻水管道應按設計圖布置,並應固定牢靠;冷卻水管使用前應進行水壓試驗,管道不得漏水、阻水。混凝土澆築前,應在冷卻水管中預先注滿冷卻水。
6.3.5 混凝土初凝後,應及時啟動水冷卻係統。
6.3.6 應通過調節進水流量及水溫,控製進水溫度與(yu) 混凝土高溫度之差,溫差宜為(wei) 15℃~25℃;出水溫度與(yu) 進水溫度之差宜為(wei) 3℃~6℃;降溫速率不宜大於(yu) 2℃/d,且不宜大於(yu) 1℃/4h。在水冷卻過程中,應加強混凝土的保溫保濕養(yang) 護。
6.3.7 當混凝土高溫度與(yu) 表層溫度之差不大於(yu) 15℃時可暫停水冷卻作業(ye) ;當混凝土高溫度與(yu) 表層溫度之差大於(yu) 25℃時,應重新啟動水冷卻係統。
6.3.8 水冷卻降溫結束後,應及時用水泥漿對冷卻水管進行壓漿封堵。
TD-12混凝土無線測溫儀(yi) /大體(ti) 積混凝土測溫儀(yi)
應用領域
客運專(zhuan) 線、高速鐵路工程中大體(ti) 積混凝土箱梁養(yang) 護測溫
公路、鐵路建築施工中橋梁及橋墩澆築時的溫度監測
高層建築大體(ti) 積混凝土低基承台、框架澆築時的溫度監控
水利施工中大體(ti) 積混凝土大壩壩體(ti) 溫度監控等
符合標準
GB50496-2009《大體(ti) 積混凝土施工規範》
GB/T51028-2014《大體(ti) 積混凝土溫度測控技術規範》
關(guan) 鍵詞
無線測溫儀(yi) /大體(ti) 積混凝土測溫儀(yi) /無線多點測溫儀(yi) /大體(ti) 積測溫儀(yi) /無線傳(chuan) 輸式測溫係統/無線傳(chuan) 輸式測溫儀(yi) /測溫儀(yi) /混凝土測溫儀(yi)